强化统筹协调,优化工作体系 以高水平城市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宜昌市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优化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做实“一委一办一平台”,城市管理统筹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运行更加安全,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
一、统筹“体制+机制”,优化“大城管”工作体系
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理念,努力构建高位统领、上下贯通、条块结合、分级管理、协同治理的“大城管”工作体系。
一是高位统领一体管。市、区(县、市)两级城市综合管理领导机制实现全覆盖,全面形成党政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大城管”工作构架。市委市政府定期组织召开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会议,形成高级别、高效率、常态化的指挥调度机制,确保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工作有力推进。完善市、区、街道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工作格局。
二是统一标准精细管。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做到凡事有标准、办事依标准、管事高标准。出台井盖雨箅、箱体杆件、施工围挡等12项城市部件标准规范,塑造风格统一、色系协调、整齐清爽的城市街景。施行“六净五无四不见”环卫作业标准,基本达到“路面见底色、设施见本色、花草见原色”。制定“同材质、同色系、同工艺”市政管养标准,确保道路维修无色差、无高差、无灰疤、无坑洼。
三是强化协作联动管。落实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与环保、住新、资建等部门沟通衔接,全面理顺工作关系、压实工作责任。构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联动机制,实现城市“顽疾”齐抓共管,实行“城管+资建+环保”治理工地扬尘污染,“城管+公安”开展渣土运输整治、治理道路超限超载和流浪犬问题,“城管+市场监管+商务+公安”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城市综合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四是做强基层依法管。持续推进街道综合执法改革,城管执法力量下沉街道占比达到80%以上,下放城管赋权事项118项。由市、区、街道三方签订《赋权事项承接确认书》,完善执法人员下沉街道配套工作机制,确保权力下得去、接得住、用得好。开展城管执法大练兵,常态化开展城管执法技能培训、作风整顿,确保城管执法“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五是科学评估高效管。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评估制度,动态调整城市综合管理评估办法,严格实行评估保证金制度,以“严考”推动“严管”。落实评估分析、情况反馈、对点指导等工作机制,对评估情况较差的区(县、市)及时上门回访,指导推进整改。
二、统筹“平台+场景”,用好“大数据”智慧手段
成立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按照“平台大、数据全、场景优、功能强”的要求,全力推动城市“一网统管”。
一是共享共融建平台。深化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动编码赋码、万物互联、数据融合,强化运管服平台大数据支撑。按照城市运管服平台建设指南及标准,坚持共建共用原则,指挥协调系统、行业应用系统等集约建设,业务指导系统共用国家平台资源,数据交换系统、数据汇聚系统共用“城市大脑”数字底座,运行监测系统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体建设。
二是互联互通强中枢。建成市区县一体化指挥系统,形成“一个口子进、一个平台办、一个链条转、一个系统管”的运行模式。优化案件处置流程,形成问题及时发现、准确派送、高效处置、迅速反馈、检查复核、科学评价的工作闭环。年均受理处置各类诉求10万余件,综合满意度达99%。
三是丰富场景重应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打造应用场景。建设“全市一个停车场”应用场景,整合全市43万个停车泊位数据资源,实现“一键导航、一网通付、先离后付”,智慧停车APP注册用户达到70万人。建设智慧防汛场景,利用雷达水位计等物联感知设备,建立城区防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燃气安全、桥隧检测等10个应用场景,强化城市运行安全实时监管。
三、统筹“管理+服务”,探索“大合唱”共治路径
深化执法队伍“强转树”行动,在服务群众、融入群众、发动群众上做文章,画好城市治理同心圆,实现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一是推进“城管进社区”,让城管与多方共建。开展街区治理共同缔造试点,推动成立街区治理委员会,建立执法队员、社区党委、小区支部、业委会、物业和志愿者多方参与的共建机制,统筹开展便民服务、法治宣传、环境整治、矛盾化解等工作,形成诉求收集、议事办事、反馈评价的工作闭环,基层治理基础不断夯实。
二是做实“门前四包”,让法治与自治互融。践行“721”工作法,实行“首次教育、二次警告、三次处罚”的执法模式,开展文明商户评选,推动商户依法规范经营。与社会主体签订“门前四包”责任书,悬挂责任牌,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包绿化”工作要求,培育商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动自觉。
三是主动靠前服务,让党员与群众连心。建立党员下沉社区“双报到”机制,推动城市管理系统党员在社区、小区、业委会任职,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成为党群联系的重要纽带。坚持尊重群众需求、依托群众主体、引导群众参与,共同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停车惠民”行动、外摆经营疏导点规划、背街小巷整治等民生实事,实现城市共建共管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