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索“三条路径” 破解停车难题

日期:2024-12-10 18:1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宜昌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45万辆,增长率和人均保有量都在全省靠前,停车设施成为日渐稀缺的公共资源,“停车难”问题逐渐显现。宜昌坚持精准把脉、对症施治,通过“增量、共享、服务”三条主要路径,开展“停车惠民”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扩“增量”,补齐设施短板。一是解决老旧小区历史性“停车难”,通过改造内部挖潜、置换空间增加供给。按照完整社区的理念,累计改造老旧小区1645个,惠及居民24.49万户,改造以后停车位平均增加22%以上。2022年开展“清违行动”,半年内拆除违建400多万平米,利用拆违腾退空间新增停车位、充电桩等新场景,累计新增停车位7000余个。二是解决重点商圈、医院片区性“停车难”。按照片区统筹的思路,积极盘活商圈、医院周边的闲置土地,增加公共停车位的供给。近年来,全市新增公共停车泊位4.45万个,其中,中心城区挖掘215处零星用地新增泊位3.06万个,占全市新增总量的69%。三是解决学校、夜市以及演艺活动区域时段性“停车难”。以道路临时停车泊位作补充,城区96条道路增设了4000多个停车位,26处夜市经营区施划了900多个路内限时停车位。

  促“共享”,充分利用资源。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聚焦不同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差异化停车需求,推动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城区13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3500多个停车位非工作时段全部对外开放。163家公共停车场和20家商业停车场约2万个停车位推出夜间停车优惠包月活动,作为居住小区的适当补充。引导商业写字楼与周边居民小区“结对子”,实行错峰停车。比如:城区金江银座写字楼与御江一品小区仅一墙之隔,通过双方协商,白天写字楼办事人员可以把车停到小区,晚上小区居民可以把车停到写字楼停车场,实现各取所需。全市58处商业写字楼宇与周边120个住宅小区结成“互补对子”,共享停车位6400余个。

  优“服务”,提高停车质效。坚持用户思维,运用市场化、智能化方式,不断优化服务效能和停车体验,努力让市民停车更方便、更快捷、更省心。一是市场化。对群众反映集中的核心商圈停车场的停车场进行适当引导,把封顶价从每天80至120元降到60元以下。通过有偿使用的方式,鼓励小区居民将私家车位在空闲时段“周转”出来,丰富停车供给。针对“僵尸车”问题,启动道路临时停车泊位收费,清理“僵尸车”1200余台,泊位日平均周转率由0.5提升至3.5,道路停车秩序、通行条件明显改善。二是“智能化”。依托宜昌“城市大脑”,自主研发“宜昌城市停车”APP,全市2700多个停车场、43万多个停车位全部接入系统,形成“全市一个停车场”。“宜昌城市停车”APP注册用户达到70万,市民在手机上即可搜索停车场、停车位以及收费标准信息。通过免密支付、先离后付功能,市民寻找车位从平均2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付费离场从原来40秒以上缩短至5秒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