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到“绿净美” 违规菜地变身“共享菜园”
3月26日,春日的阳光洒在夷陵区梅子垭路的绿洲儿童成长中心旁,一片生机勃勃的“我家菜园”里,欢声笑语不断。
16时,金色的阳光为2000余平方米的菜园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60块标准化菜地间,七八位“园主”正忙碌着:有人手持钉耙松土,有人弯腰播撒种子,还有小朋友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给刚冒芽的菜苗浇水。这片曾是违规菜地的山头,如今已成为附近居民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的共享菜园。
共享菜园成为居民们亲近自然、体验农耕乐趣的欢乐场所。 李琳 摄
重获新生:从违规菜地到共享乐园
“我们家阳台正好对着这一片山体,以前每次从阳台看过来都很闹心。”家住34号楼的居民代兵告诉记者,围墙里是干净整洁的小区,围墙外的山头上是各种杂物,五颜六色的塑料膜,还有不时产生异味,大大降低了居住的体验感。
“以前社区也经常接到居民的投诉,违规种菜导致蚊虫滋生、垃圾遍地,一度成为社区治理痛点。”夷陵区东城试验区绿洲社区居委会委员、妇联主任高璇告诉记者。
据介绍,恒大绿洲小区西门对面的这片土地属于征收区域,因暂未开发,逐渐成为周边居民的“私家菜园”,且呈日益增多的趋势,各种垃圾也随意丢弃在此。
随着城市环境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这片曾经让社区头疼、附近居民苦不堪言的荒山重获新生,山体公园、停车场、篮球场相继落成。而最受居民欢迎的,莫过于这片由夷陵区委组织部、夷陵区人民法院、夷陵区林业局等区直单位、绿洲社区和周边居民共筹共建的共享菜园。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我家菜园”的入口处,竖立着一块醒目的共建公示牌,写满了单位共建、居民共建的名字。社区通过众筹资金与多方协作,组织志愿者对原违规菜地及周边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步修建了通往菜园的台阶步道。改造过程中,社区依据地形科学规划,平整了小菜园内的甬路,设置了蓄水池、堆肥点,同时,每块小菜地还设有编号和“身份”标识牌,标注认领人信息及认领时间,管理井然有序。
“园主”田间播种忙。 王冰砚 摄
亲子共耕:我家菜园里的“成长课堂”
“妈妈,快看,我们种的土豆芽又长高了!”中班小朋友周佳佑兴奋地指着33号菜园里的绿芽。他的母亲黄飞燕正忙着给覆膜的菜地浇水,脸上洋溢着笑容:“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种子发芽的知识,现在天天吵着要来观察,要是浇水没带上他,可得闹脾气呢!”
像黄飞燕家这样的“都市农夫”不在少数。代兵也带着四年级的儿子认领了12号菜园,全家从“种菜小白”进阶为“蔬菜达人”。
“孩子写了篇作文《我家的菜园子》,还骄傲地念给同学听!”代兵笑着说。最让全家惊喜的是,上个月他们收获了第一茬草莓,“孩子们捧着果子又蹦又跳,那种成就感比买来的水果甜一百倍!”
走过整齐划一的“菜地”,闻着阵阵蔬菜的清香,三五位“园主”正在这里或播种或施肥或浇水。菜园中,各种颜色的蔬菜生机勃勃。
在菜园内一角,社区联合宜昌爱邻环保公益服务中心设置的菜果果箱堆肥点格外引人注目,公益志愿者指导“园主”将择菜剩叶、瓜果皮核、厨余垃圾分层填装,搭配菌糠发酵制作有机肥、驱虫生物制剂,在这片共享菜园里,这些用厨余原料制作的生态制剂正逐步替代化学农药。如今这片飘着草木清香的角落,既是废弃物资源化中枢,更成了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的小课堂。
共享菜地里的垃圾分类小课堂。高璇 摄
共建共治:小菜园书写社区治理大文章
为了让菜园可持续运营,社区没少花心思:统一采购竹竿搭架子,定期清理农作物垃圾,志愿者轮流维护蓄水池和田间道路。
“我们希望通过规范管理,让菜园既保留田园野趣,又不失整洁美观。”田耕志愿服务队队员表示。
这片菜园还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下班后“遛菜园”代替了“刷手机”,周末亲子活动从商场转向田间。
“孩子认识了各样蔬菜,知道了蔬菜怎么长大,这是课本给不了的体验。”一位父亲感慨道。而社区也计划下一步开设“农耕小讲堂”,邀请农技专家教授有机种植,让菜园成为真正的“自然教育基地”。
夕阳西下,菜园里仍有人在忙碌。浇水的哗啦声、孩子的嬉笑声、风吹过菜苗的沙沙声,奏响了一曲生动的“都市田园交响乐”……
据悉,根据城区重要通道及主次干道菜地专项整治行动安排,将坚持疏堵结合、分类施策进行专项治理。鼓励平台企业利用闲置地块植入家庭农场、生态农场等新业态,在符合条件的地方设置“共享菜园”,持续推进补植复绿,因地制宜恢复城市绿地和自然生态面貌,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为市民打造更加整洁、优美、宜居、乐居的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