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四合一”垃圾分类驿站 推进老旧小区垃圾治理
市环卫处聚焦老旧小区垃圾治理难题,在西陵区土街头社区试点建设“四合一”(即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物交付、大件装修垃圾临时堆放、便民服务)垃圾分类驿站(以下简称“驿站”),通过“撤点并站”,改善了生活环境、增加了公共空间、减轻了基层负担,为老旧小区垃圾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一、坚持问题导向,在找准痛点上下功夫。西陵区土街头社区面积0.8平方公里,涵盖香山汇腾苑、碧水兰庭、老旧小区3个片区,有常住居民3634户。过去老旧小区垃圾治理一直存在痛点:分类投放点靠近居民楼,噪音扰民、环境脏乱等投诉较多;社区投入大,分类投放点需要每天安排网格员巡查,每年聘请桶边引导员支出在8万元左右;缺少大件、装修垃圾堆放点和可回收物交付点,居民闲置的家具无处可去,楼道长时间堆放旧纸盒、泡沫箱等。针对居民反映突出的这些痛点难点,城管部门会同街道、社区,谋划试点推进垃圾分类驿站建设。社区召集党员群众召开专题议事协调会,广泛征求意见,上门入户加强宣传引导和沟通协调,打消群众顾虑、争取群众支持,累计入户走访1195户。
二、坚持目标导向,在便民惠民上出实招。一是推进设施整合。针对投放点分散、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坚持系统谋划,将原来10个分类投放点整合成1个垃圾驿站,突出“四大功能”:设置密闭分类投放点,满足居民垃圾分类投放需求;建设可回收物回收站,满足居民可回收物及时交付兑现需求;建设大件、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解决旧家具等大件物品无处放置的难题;将社区便民服务融入垃圾分类行动中,居民通过参与分类投放和可回收物回收挣积分,积分兑换日用品和家政、搬家、跑腿等服务,满足居民生活便利性需求。二是实现功能聚合。针对社区公共区域不足、社区功能不完整的问题,优化驿站设计,尽量减少驿站占用社区公共空间,利用撤销分散投放点后腾退空间,植入便民新场景,新增停车位15个,新增社区公共活动场地300平方米。同时通过“撤点并站”,环卫部门将3条垃圾收运线路优化成1条,解决了原来点多线长、收运车辆噪声扰民问题。三是深化治理融合。针对老旧小区治理投入不够、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投资方面,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创新“三点”新模式,即政府补贴一点,社区筹措一点,市场方出资一点,驿站运营企业投入资金10.5万元用于驿站建设。居民通过参加积分兑换,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参与率从原来的60%提升至85%。
三、坚持效果导向,在减负提效上求突破。一是聚焦改善社区环境。在垃圾分类驿站内设置垃圾桶接驳屋,存放周转垃圾分类容器,屋内配置空调调节温度,减少厨余垃圾腐败臭气扩散影响,变“邻避”为“邻利”。市场主体采取上门预约回收和定点回收相结合的方式,居民将收集的旧纸盒等可回收物及时交付,楼道变得整洁、畅通。二是聚焦提高经济效益。驿站运营主体以稍高于市场价的方式收购可回收物,辐射周边居民、商户和环卫工人,规范一些“散扁担”成为驿站下游,驿站每天交付可回收物2吨左右,每年可创收72万元,进一步提高了驿站的自我“造血”功能。三是聚焦减轻基层负担。强化驿站智慧监管,通过大数据技术支持,精准追溯不规范投放行为人,社区变“扫楼”式宣传为针对性入户宣传,工作质效实现明显提升。通过“撤点并站”,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量减少了90%,大大减轻了社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