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作统筹 擦亮城市窗口 以专项整治助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
省厅部署“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分好类”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宜昌以城区重要通道及主次干道沿线菜地专项整治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垃圾围城”治理,不断净化城市空间,助力宜昌打造“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
一、做好“统”的文章,整体联动聚合力。一是坚持高位统领。市委市政府将环境整治纳入城市建设指挥部重点工作内容,在统筹推进面上治理的同时,建立市级领导包保责任机制,有力推进夷陵区、点军区东城试验区、百里荒景区通道、牛扎坪环线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二是坚持一体统管。充分利用城市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各责任主体会商,重点解决职责交叉、监管盲区、协作联动、条块互动等问题,今年来召开环境整治联席会议3次,解决围挡管理、菜地整治等问题11个。三是强化行业统筹。建立“市级统筹-区县主责-街乡落实”的三级责任链条,市城管委负责统筹推进整治行动,市林业和园林部门负责对裸土黄土、山体杂乱进行整治,市农业农村、资建部门负责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整治,市交通运输部门牵头抓好国道和省道沿线垃圾治理,市城发集团负责项目工地、征收地块的集中整治,形成了齐抓共治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严”的标准,抬高标杆创典范。一是细化标准规范。对照宜昌环卫、市政、市容等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细化专项整治量化目标,推动整治由粗放向精细转型。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对标云集路继续建设14个“美丽街区”,打造沿江大道“城市家具”标准化样板路,推动环境整治与城市风貌管控、生态景观打造、小微空间提升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奖惩力度。积极争取市级财政资金150万元,对属地政府环境整治工作给予奖补资金支持。对推进滞后的县市区定期进行通报、对点约谈指导,有效调动了属地政府工作积极性。
三、明确“治”的重点,聚焦短板抓攻坚。一是聚焦环境美化抓“垃圾围城”治理。联合市资建局以“六沿”为重点,开展全域摸排和暗访督办,累计排查问题点位4150 处,清理垃圾杂物1330 余吨。二是聚焦窗口靓化抓菜地整治。开展城区主次干道及重要通道沿线菜地专项整治,交办整改问题294件,清理违规菜地66.7万平米,拆除山体窝棚538处,复绿34.6万平米,补植树木1.2万株,三峡大道等6条快速路及进出城通道沿线整治基本完成。三是聚焦空间净化抓围挡治理。针对超期围挡侵占道路、部分围挡“围而不建”、破损围挡影响市容等情况,开展城区围挡专项整治,推进围挡“减量提质”,已拆除围挡97处、美化提升53处。四是聚焦提质增效抓垃圾分类。城区抓实“两袋对两桶”引导工作,3.6万户设置“两桶一袋”,超年度任务计划20%。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建成可回收物交投点354个、中转站27座、分拣场4座。农村大力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垃圾分类模式,全市实施垃圾分类的行政村占比达到82%。
四、建立“实”的机制,强化保障提质效。一是建立巡查交办机制。按照“县级自查立即整改,市级巡查即时交办”要求,开展问题巡查交办,将48个典型问题纳入城市综合管理月度分析报告,有效推进了问题整改。二是优化诉求办理机制。开设专项整治问题线索举报热线,实行热线“专人接、专班办、专项督”的工作模式,构建“即接即办”的闭环运行链条。三是用好综合执法机制。以属地政府为主体,组建由城管、公安、农业农村、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部门参加的环境整治综合执法队伍,累计开展联合执法19次,有效遏制了私搭乱建、乱堆乱倒等现象。四是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推广伍家岗区“1245”街区自治、夷陵区“乡村积分制”等创新做法,落实沿街商户“门前四包”工作责任,常态化开展“搬家式大扫除”,形成美好环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