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兴山:探索推进城乡垃圾清运处置一体化

日期:2024-12-26 17:26

  近年来,兴山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性工程,建立健全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质增效,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一、补齐设施短板,城乡垃圾收运全覆盖、零填埋。围绕城乡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设施建设,构建源头准确分类、垃圾定点投放、城乡一体转运、末端专业处置的全链条体系。一是点位更精更优。重塑村镇生活垃圾投放点位布局,在村镇人户聚集区由“一户一桶”改为集中投放点,布设分类集中收集点976个,减少垃圾桶3100余个,增加清运面积1.83万平方米,实现垃圾应收尽收、分类投放、集中管理。二是转运能力更强。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6处,其中在县城新建日处理垃圾100吨的中转站1座。采购垃圾转运压缩车3台、垃圾压缩设备10套,全面提升垃圾一体化转运能力。三是资源利用更充分。强化区域统筹,建成日处理垃圾3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实现全县生活垃圾“零填埋”,并协同处置神农架、巴东、秭归、夷陵区的部分生活垃圾,有效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二、优化工作体系,生活垃圾治理降成本、增效益。坚持因地制宜,以“户分类、村保洁、镇收集、县转运、企处理”的运行模式开展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清运。一是前端收集更准。坚持城乡统筹、集中收集、统一管理,为城区环卫园林工人配备智能定位铭牌160个,实时反馈工作状况,提升垃圾分类和收集质效。镇村推行“一桶一码”,加强集中投放点规范管理,152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参与清扫保洁和垃圾分类和收集,引导居民从源头分类减量。二是中端转运更省。按照“定点定线路定区域”工作思路,打破乡镇行政区域限制,优化乡镇垃圾清运线路48条,每年减少转运距离3.4万公里,节约乡镇垃圾转运费35.1万元。将全县6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古夫垃圾中转站运维整体打包,公开招采服务企业作业,确保城乡垃圾一体化清运,提高转运效率。三是末端处置更细。保持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站、固废资源化利用综合处置中心稳定运行,年均综合处置各类垃圾4.75万吨。加强建筑垃圾、园林垃圾、大件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置一体化后,实现了垃圾清运成本降低,垃圾收集率、清运质效、资源化处理能力提升“一降四升”的目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三、聚焦智慧赋能,行业管理更精细、更可靠。充分发挥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源运用优势,在全市率先推进城乡垃圾数字化收运处体系建设,以“数公基”基础数据为底图,建立城乡垃圾清运处一体化管理平台,形成“数字监管、城乡一体、整体智管”的全域统管格局。一是基础设施信息化。对生活垃圾收集点、厨余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收集点、清漂垃圾船只进行精准定位、标注拍照,对每个垃圾收集点位覆盖户数、人口、公益性岗位进行详细记录,绘制全县垃圾收运“一张图”,做到一图统管、全域监测。二是安全监管可视化。对垃圾收集点位、乡镇中转站、垃圾转运车、清漂码头、清漂船等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查看垃圾转运、中转站运行状况,实现城乡垃圾收运全程数字化监控、可视化监管。将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清漂码头、固废资源化利用综合处置中心的数据和监控影像接入管理平台,实时查看垃圾末端处置情况,做到垃圾处置环节清晰、场站运行规范。三是分析决策科学化。对城乡垃圾“户--点--站--厂”全链条闭环监管,运用管理平台数据分析模块,全面统计各乡镇(村、社区)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产生量,为上级全面掌握信息、进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